永利官网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yl6809永利 >> 校友空间 >> 校友风采 >> 正文
喻亚:请坚定自己最初的意念
发布时间:2015-10-28     作者:     来源:永利官网

 

喻亚,2006级新闻1班,2010年毕业。

20087-8月,《重庆晚报》时政部实习。20097-20102月,《新京报》时政部、社会部实习。20104-5月,《西安晚报》财经部实习。20108-20138月,《重庆晨报》财经部记者,房地产、家电、移动互联网等口线。20139月至今,蓝鲸副主编。(编者注:蓝鲸(Lanjinger.com)中国最大的财经记者社区,是财经记者写作的重要工具,注册记者已近3000名,在线率90%。平台拥有财经记者写作需要的主通讯录、新闻时间轴、线索、选题等。账号每天推送重要独家、新闻线索等。

总结:

在专业的路上,总体说比较顺利。我清楚自己为什么从事新闻工作,兴趣+符合自己性格+价值观趋同。

新京报半年多的实习,是我最大的转折之一,让我对走新闻这条路更坚定。对官媒,从未向往过。

新京报的精彩作品+清晰的自我定位,为我轻松敲开了重庆晨报总编的大门,拿下财经部的工作。这又是一个转折。

重庆晨报3年,是积累的过程,是痛苦蜕变的思考,怎样将新闻理想与现实有机融合,而不是抛弃掉。生活,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关键是,学会适当取舍。

最终,还是决定离开重庆(家乡)。到蓝鲸,当下财经新闻界最冒尖的新媒体,算是一种缘分。

所以,人生,是一些些努力一些些天意,天时、地利、人和。

新闻路的开端

高中追星,想当娱记,报志愿时,则真正沉下心思考我是否喜欢,问过老师、朋友,记者这个职业是否适合我,当记者需要具备的的特质是否与我个性相符。答案是yes,于是所有志愿都填了新闻。

大学,很普通,就是玩儿,很少参加社团、学校活动,也对班干部、奖学金什么的不感兴趣。只想做新闻行业,所以在专业实习上,没带一点儿玩儿的心态。参加的学校活动,都以新闻为核心,院报、陕西。。。记者联盟(不好意思,忘了)。4年中,我基本理清了自己财经记者的目标

(其实大二时也有过插曲,想休学,具体可问黄建友黄sir ^^ 我从小就有个理想,当发型师)

新京报半年多的实习,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之一,让我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新闻,什么叫真正的热情,新闻真正的价值所在。让我对走新闻这条路更坚定。对于官媒,则从未向往过。

新京报的精彩作品+清晰的自我定位,为我轻松敲开了重庆晨报总编的大门,拿下财经部的工作。这个节点又是一个转折。

重庆晨报工作的3年,是积累的过程,是痛苦蜕变的思考,怎样将新闻理想与现实有机融合,而不是抛弃掉。生活,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关键是,学会适当取舍。

最终,还是决定离开重庆(家乡),重庆的环境不适合做新闻。20124月开始就想跳到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站),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到蓝鲸,本来只是过渡,蓝鲸在财经媒体的资源很丰富,但来了就……被颠覆了。误打误撞,进入到对传统媒体造成了翻天覆地冲击的新媒体,我经历了极痛苦的转型,长达半年。

从始至终,我只有一个目标,一辈子当记者。可在蓝鲸与此目标相悖,会常流泪,常想不通自己的定位,常想很多现实问题,却未想过放弃。

糊里糊涂到了财经新闻界最冒尖的新媒体(这是业界的评价,非吹嘘,你们07级中国证券报的学长徐金忠就知道蓝鲸,对蓝鲸有很强的认同感)。经历过转型,现在的我,很幸福,已经完全适应新的新闻方式。

关于记者:生猛

如果现在让我只用一个词概括“记者”,我脑子里只冒得出两个字:生猛。

记者一大关键素质是突破力。举例,我到现在为止,只参加过华商报一次招聘,进了,但并未留在西安(个人在西安属于不太顺的,大件小件儿丢失无数,手机就丢了5个)。

进新京报和重庆晨报,我都是用同一个方式:敲开总编的门。知道大家肯定问题会多。如何进入报社、怎么知道总编是谁、总编办公室是哪间……其实这些问题都是考的记者应具备的随机应变能力。新京报大门有保安,我进去时,跟着两个记者一起,落落大方,并未蹑手蹑脚。进入后,不知道采编中心在几楼,随便按一层电梯,靠运气,如果不是,就一层一层找。找到楼层,随便问一个人,王悦王总办公室是哪间(注意:报社的特殊工作状态是,上午只有行政人员、中高层领导在办公室,记者都在外采访)。当对方质疑你身份时,可底气十足告诉对方,已约好。新京报招实习生只有2个方式:内部人介绍、北京高校推荐。

我进入办公室时,王悦正准备开编前会。她告诉我不招实习生,但我坚持要等她开完会,聊10分钟。半小时后,我用10分钟的交谈,换来了实习机会。这是新京报不曾有过的先例。

到重庆晨报找工作时,我对它内部一无所知,不认识一人。201038日(周一),我以找易总(一个副总我在报社楼下随便问一个人晨报副总是谁可副总有几个我随便记了一个)的名义,进到报社办公室,目的仍是找总编办公室。迎面碰到一个手拿文件的男士,于是问办公室。他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应届毕业生,想到重庆晨报工作。立马换来几个字“不招人”“找人事部”。但我仍追问,总编办公室在哪儿,我只需聊10分钟,若不行立马离开。他无奈让我去他办公室聊。

从穿着打扮、言语、口吻等,能判断出他至少是领导。

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领导愿意和你交谈的机会,不能放弃。总共聊了20多分钟,期间他的态度,从说现在不招人,变成“每个公司都缺人,缺的只是优秀的人”,到最后,他全力说服我去财经新闻部(我当时提出去社会新闻部)。离开办公室时,他递给我名片:重庆晨报总编辑,留下一句话“你毕业之后直接来找我”。

新京报实习时,一个幼儿园发生火灾的突发,全北京的记者中,只有我一个实习生突破警察的封锁,进到了现场临时设置的火灾相关嫌疑人的看管室内。第二天,又假扮幼儿园老师,参加当地政府召开的通报大会,拿到了真实灾情的独家(还挺有趣同去俩男记等我时到茶馆喝茶去了)。

关于记者:理想与现实

新闻行业,与一般的工作、职业不同,它除了是赚钱生活的工具、方式,还负有天生的社会责任感,这让记者这两个字对我来说,有些“神圣”、肃然起敬的感觉。

于是,不少人就将理想赋予了“记者”。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一切与钱有关、与利益相连,让多少人都最终折戟,丢弃了这份最纯粹、炽热的初衷。

当梦想照进现实,估计多数新生进校便听过这句话。至少我记得06级的新生晚会,舞台中央的几个字就是这句话。但却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它透着多数无奈、无力、宣泄。但我不信这个。

于是,工作过程中,我不断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理想与现实融合、共生。

重庆晨报三年,我因为太强硬,无头绪地坚持理想,碰壁无数次。我一篇小小的稿件,并不会影响一个公司任何情况,只因这公司是大客户,对方不满意,就被改成软文稿见报。为此关机了一天,不理领导,因为觉得那是耻辱。我专访重庆一家规模百亿级的开发商老板,稿件见报(他已修改过)后,需再刊登一次,但老板第二次却认为第一次的稿件不好,对企业有负面影响,要改登成软文类,我私自交了老板不满意的稿件。第二天,稿件见报了,我领导亲自带着我找他道歉,差点丢了工作……

经过无数次的折磨,我学会了,刚柔并济,而非一味强硬。

类似的道理,就如长江、黄河,轨迹不一,但只要懂得适度进退,不同的河流,也将同样汇入大海。只要不触及底线,有时候妥协一点,也不是坏事。

要想理想与现实共生:懂得张弛有度,学会取舍,进退分寸。

新闻行业现状:新媒体

从社会这个真正的市场到校园,有一个比较长的传导过程。因此,新媒体到底现在是怎样的形势,估计对新闻学子来说,相对陌生。但其实,新媒体在新闻界正在成为一股长大的旋风。

目前,传统媒体年年亏损,95%以上的传统媒体都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而对传统媒体产生冲击的,便是新媒体。

什么是新媒体?个人理解,是以网站、互联网社交产品为传播平台,自己生产内容或转载内容的新闻源头。现在的新媒体以科技类做得相对成熟:钛媒体、虎嗅网、雪球、36……蓝鲸是财经类的新媒体。还有一种类型是APP客户端:今日头条、zaker

新媒体下还有一个最大的分类:自媒体。一般是媒体人自己运作的社交平台的账号,以微信、微博为主。

新媒体存在到底如何冲击传统媒体了?举个例子,马航MH360飞机失去联系,蓝鲸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发出快讯,并跟着消息不断更新的节奏,滚动播报事件进展,且从海量信息中选取最可信的信息。然后通过微信,也立马发布了媒体在马航事件中的表现和分析。不管从信息快速播报的角度,还是深度解读,都做到了速度优势。而传统媒体所谓的深度优势,其实也已经被抢占了。

还比如,近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人民网与金龙鱼之间的涉地沟油之争。518日,金龙鱼的经理通过蓝鲸的微信公众号联系上我,主动给蓝鲸提供事件的进展情况。520日早上,人民网记者为报道失误道歉,人民网发了之后,金龙鱼立马将信息告诉了蓝鲸,于是蓝鲸成为人民网发布之后的首发,10分钟转发量200条左右。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微信、微博等成为使用量最大、频率最高的社交平台。于是,广告也向这些阅读量惊人的大V转移。。这其中,大V包括官方账号,也包括个人经营的账号。

以蓝鲸为例,现在微信头条的广告价格是2万,非头条1.6万,微博直发(蓝鲸直接发一条微博)1万,转发一条0.8万。其他账号的价格一般在几千。但是,这还并不是蓝鲸商业模式的全貌,仅是目前变现的一个小方式而已。

据我了解,现在企业已经专门针对新媒体,开始安排人员对接了。我负责蓝鲸的所有内容,因此,每天都会接到公关、企业、媒体、出版社、个人的合作请求。一些企业还缩减了中央电视台等传统广告投放额度,转到了投入新媒体的宣传。